看了杨绛和钱钟书的经历,我才明白:家,是修行的道场

 | 有书瑾言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而“家”,就是我们修心养性的道场。

在这个既温暖又复杂的空间里,我们卸下伪装,最容易暴露脾气、情绪失控。

同时也是在这里,我们享受爱与陪伴,却也必须直面误解与冲突。

家,不只是栖身之所,更是我们修心、修言、修事、修缘的起点。

一个真正有爱的家庭,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彼此愿意用心说话、用情做事、用感恩滋养关系。

修心:在情绪爆发时按下暂停键

亦舒说:

“我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很多人把耐心留给外人,把情绪带回家。

一句责备,一次发火,往往比外伤更深地刺激家人的心。

若不加控制,极易说出伤人的话、做出伤人的事。

这时,不妨给自己按下一个“暂停键”,可以选择默数10秒,可以选择离开现场。

这些简单的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有效地把我们从愤怒的漩涡里拽回来。

胡适就是一个非常懂得控制情绪的人。

这位国学大师温文儒雅,妻子江冬秀却以“性烈如火”著称,性格直率。

每当妻子怒气冲天之时,胡适总会默默躲进洗手间,假装漱口,甚至故意让牙刷与杯子发出“咣咣”的声音,以此表示自己正在忙碌,来回避冲突。

他在《我的母亲》中写道:

“世间最可恶的事,莫过于一张生气的脸;

世间最下流的事,莫过于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正因胡适懂得在情绪临界点“转身”,这段婚姻虽非完美,却和谐相处一生。

暂停,不是懦弱,而是力量。

它意味着我们有能力管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控制我们;

意味着我们珍惜家庭这段关系,不愿在一时的冲动中伤害彼此。

所谓“脾气是本能,克制才是本事”。

一个能在情绪爆发时停下来的人,往往也是一个更有智慧的人。

修言:用“愉色婉言”化解冲突

我们常说:

“话不是利刃,却伤人最深。”

家庭中最常见的伤害,往往不是拳脚,而是一句脱口而出的狠话。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往往以“太熟悉”为理由,让语言失了分寸。

杨绛与钱钟书,是公认的伉俪典范,然而,他们的婚姻也并非始终风平浪静。

1938年,他们在出国返航途中,为了一个法语单词的发音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杨绛认为钱钟书的发音带有乡音,不够标准;

钱钟书则固执己见,甚至说出了一些伤人的话。

杨绛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争执升级。

最终,两人请了一位法国夫人来评判——结果,杨绛的发音是正确的。

她赢了这场“语言之争”,却并没觉得多么畅快。

多年后回忆此事,杨绛坦言:

“虽然我赢了,但却一点都不开心。”

这次争执成了他们婚后为数不多的一次“争吵”,也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的争吵,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夫妻俩达成共识:

“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从那以后,无论面对什么分歧,他们都选择先倾听,再沟通,不再为了对错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杨绛问钱钟书:

“你为什么每次吵架都让着我?”

钱钟书笑着说:

“我们是夫妻,就算吵赢了,又能怎样?

赢了道理,输了你,我就输了整个人生。”

世间最美的修行,是在亲密关系中懂得“修言”——用温柔的话语表达爱、用和缓的语气包容分歧、用赞赏替代指责。

印度《摩奴法典》中有这样一句话:

“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绝不可缺少的。”

是的,言语有温度,家庭才有温度。

修事:在责任中培养担当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

家庭的稳定,不是靠一个人拼命撑起,而是每个人都主动承担各自的义务。

修事,是用行动表达爱,也是锤炼意志、培养责任感的过程。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年纪的增长,而是开始愿意为他人承担责任。

在电视剧《人世间》中,最打动人心的,不是那些飞黄腾达的主角,而是那个看似普通的“老三”——周秉昆。

他不是学霸,没有什么光辉的事迹,初中就辍学了,后进厂做工。

在许多人眼中,这是“失败”的人生。

但周秉昆却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撑起了整个家。

当母亲因为姐姐的事而意外成了植物人时,哥哥姐姐都不在身边,周秉昆没有惊动任何人,而是悄悄把所有的担子扛在肩上。

他白天在工厂辛勤工作,晚上回家为母亲擦洗、按摩,同母亲聊天,数年如一日。

他从未抱怨,也从不诉苦,只是默默尽自己所能让母亲过得舒适。

在姐姐因读大学而无暇照顾孩子时,他主动承担起抚养外甥女的责任;

父母年迈时,他也始终是那个陪在左右的人。

他没有伟岸的身姿,也没有傲人的学历,却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担当”两个字。

家里有事,不推;

父母需要,不躲;

亲人无助,不舍得不管。

“修事”不是大张旗鼓地付出,而是在日常里,把该做的事认真做好,把该担的责任扛起来。

当我们为家人分担、为亲人守护时,实际上也是在锤炼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生命力。

修缘:以感恩之心经营关系

杨绛先生曾说: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

而爱,离不开感恩的滋养。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对陌生人的善意心存感激,对最亲近的家人却吝于一句“谢谢”。

习惯了,就忘了回应,理所当然,便成了伤害。

感恩,不是嘴上说“谢谢”那么简单,而是从心里明白: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馈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领奖台上深情地说:

“我一生最感激的人,是我的妻子。”

这背后,是四十多年风雨同舟的悠悠岁月,是男人对妻子最深沉的感恩。

莫言的妻子杜勤兰,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经常被人嘲笑配不上莫言,却默默守护着这个家。

年轻时,莫言在部队工作,后来开始文学创作。

写作的路并不好走,刚起步时,投稿石沉大海,令他心灰意冷。

在那个灰暗的时期,杜勤兰坚定地站在他身后,说:

“既然喜欢写,就好好写,家里有我。”

就这样,她做好了后勤工作。

种地、做饭、照顾老人孩子,无怨无悔。

所以获奖后,莫言也不曾遗忘,坦然承认:

“这个奖,有她一半的功劳。”

真正的感恩,是在功成名就时,仍然愿意与你共享荣耀。

正如著名主持人杨澜所说:

“夫妻之间不仅需要爱情,还需要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

愿我们在经营家庭的路上,常怀感恩之心,彼此看见,彼此温暖,让爱在家中流动不息。

家,是人生最真实的道场。

修心,是在怒火中学会转身;

修言,是在争执中保持温柔;

修事,是在忙碌中扛起责任;

修缘,是在寻常中心存感恩。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用心照亮家庭的人:

心有柔光,言有温度,脚踏实地,眼中有爱。

当我们愿意在这个“道场”里为自己、为家人修行时,幸福,就不会太远。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综艺《快乐的大人》这一期里,友谊有了最动人的模样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