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花”扎根礁盘,从寸草不生到 “家” 字闪耀

礁盘上见证忠诚与蜕变

清晨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我走下换补舰船。站在永暑礁的码头,我望向远处,用“太阳花”拼成的巨大“家”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几十年风雨变迁,南沙礁盘早已不是记忆中那个“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荒芜之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几代守礁官兵扎根海疆的坚毅与忠诚。

曾经的南沙岛礁:除了几座高脚屋和零散分布的礁堡,目之所及尽是白茫茫的礁石与无边的海水。随行的老兵介绍,官兵们曾尝试在礁盘上种植三角梅、美人蕉等,但这些植物不到半个月便枯萎在烈日与咸雾中。直到一种俗称“死不了”的野花顽强存活,官兵们激动地将其命名为“太阳花”。从此,它成为了南沙礁花,还被赋予了守礁人的精神内涵。

走进南沙礁史馆,观看一段段视频影像,抚摸一张张早已泛黄的历史照片,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老南沙”们不畏艰难、报效祖国的热血忠诚和使命担当。南沙能有如今的变化,是一代又一代守礁官兵前赴后继、接力奋斗的成绩。登上礁史馆照片展览墙的老兵李文波和李永强,就是其中的代表。

1992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李文波初上永暑礁。面对缺少仪器设备和专业教材的困境,他白天带领官兵扛水泥、搬器材,夜晚挑灯钻研气象难题,一干就是30多年。2005年台风肆虐时,李文波系着安全绳冲入狂风暴雨中进行观测,只因“越是恶劣天气,数据越有价值”30多年来,他累计提供的水文气象数据质量年年被评为优等。

1968年出生的李永强先后27次赴南沙守礁,累计守礁时间86个月。2014年2月,一次登礁途中,李永强所乘小艇在航道口处突遇巨浪,艇体打横,左翻倾覆。李永强在救助战友时,不幸被巨浪卷入航道,把生命永远融入了广袤的南海。

今天的南沙,每一块礁盘都像李永强一样“活着”。礁堡旁是成片的太阳花,礁联“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995年4月,《解放军生活》编辑部一行3人来到永暑礁采访,为守礁官兵带来10箱图书、杂志。如今这些书刊早已发黄,但仍在守礁官兵手中流转借阅。走进岛礁文体活动中心,“南沙大学校”的标牌格外醒目。二楼的自习室里,几名官兵正在讨论雷达原理。“岛礁远离大陆,但我们的视野不能局限。”一名军官翻开一本《光电技术导论》,书页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他们的决心。

这座“大学校”的教学成绩让我惊叹:三级军士长姚文武的“电工与实训”课场场爆满,他用仿真教学系统传授电路故障排除技巧;一级上士张磊编写出10余套体能训练教材,帮助数十名官兵在比武中摘金夺银;1997年出生的上等兵方浪森白天参与课题研究,晚上加练补齐军事短板,半年后便在考核中理论、训练双夺魁。

“南沙大学校”不仅是技能培训平台,更成为创新试验田。一次观测误差引发的讨论让军官吴井泉下决心改进潮汐测量仪。他和战友利用礁上废旧的传感器零件,结合在“南沙大学校”学习的3D打印技术,最终设计出成本降低60%的新设备。二级上士刘超的“雷达兵学电工”经历被拍成微电影《多面手》,成为新兵教育素材。上等兵凌鹏程感慨:“在这里,没人定义你必须是谁——你可以是电工、歌手,甚至是发明家。”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的“跨界”活力:中士袁晨是个“潮流达人”,他在篮球比赛间隙,为大家即兴表演自创的说唱歌曲,让全场沸腾;中士韦加满用漫画解读官兵福利政策,创作的动态表情包登上新媒体平台……“南沙需要的不只是战士,更是多面手。”守备部队一名领导的话道出了深意,“在这片沃土上,每一名官兵都能找到向上生长的支点。”

夜幕降临,岛礁生活服务中心的灯光格外温暖。中士胡继伟从“军营唱吧”走出来,笑容满面。这个集电影院、篮球馆、VR体验室等于一体的“兵之家”,极大地丰富了官兵的文化生活。

曾几何时,守礁官兵的娱乐仅限于“白天看海、晚上数星”,如今他们能在4K高清影院同步观看院线大片,通过扫码阅读数万册电子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在“美阅书屋”,我遇到正在学习法律知识的二级上士陈剑林。“南沙的每一块礁盘都连着国家主权,我们必须懂法。”旁边书架上《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借阅记录显示,这本书被翻阅的次数最多。官兵们还自编了《南海历史问答手册》,书中用漫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与南海相关的历史知识等内容。这些细节无一不在提示我们,丰富的文化生活还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官兵的海洋意识与战略思维。

在岛礁医院,我目睹了一场紧急抢救:两名战士突遇伤情,医护团队迅速完成清创缝合和抗感染治疗。院长介绍,这座按二级甲等标准建设的医院已接诊军地伤病员上万人次,抢救危重患者上百例,岛际医疗船和远程会诊系统更让“看病难”成为历史。

“我们是一支守卫南沙的英雄部队。我们的南沙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次日清晨,太阳刚露出海平线,岛礁主权碑前,新一批上礁人员面庞坚毅、精神抖擞,举起右拳高声宣誓。

宣誓是守礁部队早晚点名的必备课目,记熟这百余字的誓词是守礁官兵的第一课。刚参加完宣誓的凌鹏程说:“宣誓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南沙卫士的光荣和伟大,更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要用生命守护这片神圣领土。”

精神的传承中,仪式不可或缺。除了组织传统的宣誓签名、主题展览等活动,近年来,守备部队还引入VR体验室、“智慧书屋”等现代化设施,通过南沙大讲堂、岛礁电视台等多样形式,激励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向祖国交出合格答卷。

“那年,‘老南沙’龚允冲和战友们顶着烈日,一砖一瓦建设南沙岛礁,脸上晒脱了皮、肩上磨出了血……”在“智慧书屋”,指导员徐俊峰通过视频系统,讲授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刚上礁不久的列兵胡珑龄说:“有不解之处,我们还可以通过弹幕提问,这样的课生动又有趣。”

采访干事徐启薇时,她正站在父亲徐玉华20多年前工作过的礁堡前。“父女兵”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南沙精神的接续:父亲扎根岛礁20载,女儿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主动请缨上岛。如今的南沙,这样的传承比比皆是——老兵退役时将太阳花种子交给新兵;“父子兵”“父女兵”隔着视频比较谁的训练成绩更优……

如今,这些“新南沙”正在李文波、李永强等“老南沙”工作过的地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铮铮誓言:“我们是一支守卫南沙的英雄部队……”

离礁前的最后一夜,我漫步在绿树成荫的营区。30多年前,这里寸草不生;如今,这里椰树摇曳,花香袭人。守备部队一名领导的话萦绕耳畔:“我们厚植的不仅是土壤,更是让每一名官兵成长的养分。”

返程的舰船上,我回望渐渐模糊的礁盘,想起官兵们用太阳花拼成的“家”字。这个“家”里,有李文波们用生命测量的数据,有徐启薇们用青春书写的誓言,有姚文武们用技术锻造的利刃,也有袁晨们用音符点燃的激情。

南沙的变与不变,在此刻格外清晰:变的是愈发现代化的礁堡、更多元的生活、更智慧的战场;不变的是太阳花般的坚韧,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英勇作战、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南沙精神,是一代代官兵对南沙的深情守望。

上一篇:突发!“击落245架无人机”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