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王 振 王国银 张永清 7月19日,由武警部队举办的“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在新疆乌鲁木齐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落下帷幕。 20余个国家的50余个狙击小组在6天时间里,围绕精准基础、典型场景、综合战斗、极限挑战4个类别12个课目展开激烈角逐。 论剑天山,淬锋砺刃。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归于沉寂,这场“枪王之王”的巅峰对决在苍茫戈壁画上圆满句号。来自不同国家的狙击精英们,在风沙与烈日见证下,不仅用精准的弹道刻下技艺巅峰,而且在并肩作战中结下深厚情谊。他们将带着这份友好开放、务实合作的理念,继续投身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使命。
毫厘之间决胜负
天山脚下,狙击手拉米·那赫拉匍匐在地面,食指缓缓扣动扳机。“砰!砰!”两颗子弹穿过枪膛呼啸而出,两根直径仅为3毫米的红色玻璃管应声炸裂,“轩辕剑”笔直插入下方泡沫垫。 黎巴嫩参赛队员拉米·那赫拉参加的课目名为“暗箭刀锋”,要求选手在60米外、50秒内击中一横一竖两个长10厘米、直径3毫米的玻璃管,全部命中目标方能获赠“轩辕剑”。 “3毫米,细如铅笔芯,十分考验射手对线状目标的精准狙击能力。”课目主裁判郑印介绍,“另一个考点藏在射击顺序里,纵向管好比‘钥匙孔’,只有第一发命中,才有机会触摸到横向管这个‘锁芯’。”对射击流程的巧妙设计,让难度陡升,对狙击手而言是技术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另一边赛场上,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正在上演。 “呼吸!压住!”中国武警参赛选手孙邦众在负重通过“Z”形排水管道时,小声提醒前方队友。剧烈运动后,两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但已经没有时间调整。他们迅速完成枪弹结合,脸颊紧贴着枪托,透过狭小管道寻找目标。 “砰!”一阵枪炮声炸响。与此同时,孙邦众透过瞄准镜锁定,轻扣扳机,果断击发,近300米外的靶标瞬间被贯穿。 场边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课目名叫“声响掩护隐蔽狙击”,要求狙击小组在120秒内,在256米至288米的远距离,携带背囊和弹匣协同依次通过低桩网、排水管道,利用狭小管道对半遮蔽头部靶进行射击。 “想要在这个课目取得好成绩,必须在负重运动后快速调整呼吸,同时还要克服光照、温度及湿度等不利条件的干扰,以最快速度搜索瞄准击发,不能有丝毫迟疑和失误。”走下场的孙邦众告诉记者,虽然时间有120秒,但射手必须在枪炮声响起的3秒内完成击发,时间短、干扰多、距离远,要求他们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判定位置、据枪瞄准、修正偏差等一系列准备动作。 这是孙邦众第二次参加“锋刃”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虽然经验丰富,但仍不敢掉以轻心:“这里高手如云,一个细节处理不好,就可能被拉开很大差距。”对比上一届“锋刃”,他告诉记者,这个课目变化很大,不仅距离变远了,而且直径8厘米的半遮蔽靶上还有标着1至5环的环线。要得高分,必须精益求精。 “高难课目竞技,放大了技术、心态、反应上的差距,当这些细微的变化投射到赛场,就成了决定胜负关键。”武警部队参谋部主办局领导说,课目“难”是相对的,是人为设置的挑战。而狙击手本领的“强”则是绝对的,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淬锋砺刃,就是在一场场竞技比拼中精进技艺,在一次次挑战不可能中实现突破。”他说。
瞄准实战砺硬功
狙击赛场竟设置了手枪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在“渗透狙击”课目现场。记者跟随选手们比拼的脚步,发现他们在抵达5号射击阵地时,会放下狙击步枪,迅速领取手枪对近处5个“集团目标”展开射击。 “真实战场,狙击手不能只依赖狙击步枪,而是要学会使用多种武器,甚至近战搏斗。”走出竞赛区,中国武警参赛队员刘士柱喘着粗气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完整的战斗。” 完成渗透狙击,选手需要在20分钟内依次跃进至丛林、巷道、屋顶等5个射击阵地,对目标进行定点清除,全程奔袭约1.1公里,各类射击目标共有20多个。 “渗透狙击”课目满分为400分,是此次竞赛中所有课目中分值最高的,但是想拿到高分并不是易事。 该课目以狙击小队深入敌后解救人质为战斗背景,共设置隐蔽渗透、协同接敌、定点打击、控守压制、游动反击、掩护打击、快速撤离7个作战环节,采取综合演练的形式分段组织实施,全程贯穿组织指挥,注重技战一体运用,检验狙击小组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综合战斗能力。 课目主裁判张浩指向远处一个侧身钢板靶向记者介绍:“我们在课目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将竞赛环境向作战环境靠拢,确保紧贴实战。例如这个靶位被设置在山坡两条沟壑之间,周围风向、风速一直在不停变化,这就要求狙击手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果断扣动扳机,而且要充分考虑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难度系数极高。”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狙击竞技,而是真正的实战较量。”刚完成这个课目的科威特参赛队员马尔迪·梅弗雷说。 借鉴实战案例增强实战性,是此次竞赛的一大特色。本次比赛课目设置,借鉴了近年来武警部队成功处置的实战案例经验、全球发生的恐怖事件应对之策,以及各种特战比武中的国际惯例,每个课目都带有实战背景。
智能裁评护公正
在“百步穿杨”课目现场,骤然响起的枪声如密集鼓点,打破戈壁的沉寂。12名狙击手凝神屏息,几乎同时射向近百米外的目标——印有4枚直径4.5厘米、中心方孔边长1.5厘米的铜钱靶。 最后一发子弹的余音还在戈壁滩上空回荡,白俄罗斯参赛队员安德烈·卡夏纽克径直走向赛道裁判。一台轻薄的手持平板递到他眼前,上面清晰展示出他的半身照、专属二维码信息以及四发子弹弹着点的高清放大图。 “命中区域判定清晰无误。你无法质疑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安德烈·卡夏纽克快速滑动确认,指尖在最终成绩栏下方郑重签下电子签名。评分、核实、登记,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分钟。 “不仅狙击需要精准,裁评也需要精度。”武警部队参谋部主办局领导介绍,他们在前一届竞赛的基础上,迭代升级智能裁评系统,通过人脸识别与二维码双重验证检录,实现命中效果远程可视、成绩评定系统生成、排名打分现场公布、比赛成绩实时显示,让每名参赛选手能够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射击情况、得分情况。如果参赛选手对成绩有异议可以及时申请复核,保证第一时间能够发现问题,作出公平公正的裁评。 隐蔽、跃进、匍匐……中国陆军选手杨健山在“渗透狙击”课目中身手敏捷,干脆利落。张浩手持移动终端,调取靶标段、射手端以及空中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将这些动作细节尽收眼底。 只见他和队友迅速占领2号射击阵地,调整呼吸,推弹上膛。“叮!”子弹精准命中钢板半身靶的脆响,甚至能通过系统清晰传回。 张浩告诉记者:“如果靠裁判员两条腿追着选手跑,既危险又难免疏漏。现在‘电子裁判’实现无影覆盖,让执裁的盲区与风险消弭于无形。” 身着橙色背心、手持移动裁评终端的赛道裁判员遍布各个射击阵位,120多个靶位高清摄像机覆盖暗箭刀锋、百步穿杨、搭乘舟艇水上狙击、远距离挑战狙击等7个竞赛场地。靶标感应器、高清摄像头、无人机航拍,多角度视频流实时汇聚终端。 古巴选手奥马尔·加西亚·苏萨对此竖起大拇指:“一切比赛都在阳光下,你的每一枪,都在无数‘眼睛’的公正注视下被精确捕捉。” 科技赋能托举公平与效率。武警部队参谋部主办局领导说:“利用技术手段打造公平的竞赛环境,目的是让狙击手们关乎技艺、意志与勇气的巅峰对话,回归最纯粹的竞技本质,让这里的每一份成绩更快更精准更公平地反映射手真正的实力。”
文化纽带连真情
比赛第一天,乌兹别克斯坦选手胡达耶尔加诺夫·胡而希德凭借稳定的发挥,成为获赠“轩辕剑”的选手。从郑印手中庄重地接过那柄中国古剑时,他的脸上写满了喜悦、自豪与深深的敬意。 一旁的翻译向他阐释这份独特荣誉的深厚内涵:“轩辕剑,是中华文明始祖黄帝的佩剑,象征勇武、智慧与正义。今日以‘剑’赠‘枪王’,敬您百步穿杨、弹无虚发的巅峰技艺,传递出我们中华民族尚武崇德、敬重英雄的传统。” 得知赢得的“轩辕剑”有“宝剑赠英雄”的含义,胡达耶尔加诺夫·胡而希德显得格外高兴。他告诉记者,这件来自中国的礼物意义非凡,这柄剑不仅象征着狙击手的荣誉和成绩,也包含着一种共同维护和平捍卫正义的理念和追求。回国后,他将把这次参赛经历与战友交流分享,把这次竞赛促进合作交流的理念继续传递下去。 赛场休息区旁边的空旷场地上,古巴参赛队员奥列尔·佩雷斯·阿尔迪雷斯向围拢过来的多国同行们演示上膛前检查子弹底火、确保供弹顺畅的独特手法;柬埔寨选手陈·索菲普则用手比划着,介绍他们小组狙击时高效、隐蔽的专用手语沟通系统;中国武警选手康凯宁从战术背心侧袋中掏出几个不起眼的小沙包,展示他在野外缺乏稳定依托时,如何利用沙包快速构筑稳固射击平台的方法……这些来自实战一线的宝贵经验,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共享。 “语言不是沟通的障碍,肤色也不是学习的壁垒。”陈·索菲普通过翻译人员告诉记者,尽管相处时间不长,但在每一个课目的比拼中,与世界各国狙击精英切磋技艺、交流情感,友谊迅速升温,这已经超越了竞赛本身。 竞赛组委会领导告诉记者:“‘锋刃’搭建的不仅是比拼技艺的擂台,而且是取长补短、互学互鉴的平台。世界各国顶尖狙击手在这里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分享的实战智慧,最终都将融入各自军队实战化训练中,转化为更强大的制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