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金财富
熟悉的牛市味道又回来了。从创新药到大科技,从军工到有色,行业主题热点纷呈,近一周全市场成交量回到1.5万亿上方。7月23日,上证综指盘中突破3600点,创下年内新高。
虽然上证指数冲击3500点并不罕见。但一个冷知识是,历史上真正有效突破并稳住在3500之上只有三次,而在每次站稳后,将大概率开启一轮牛市行情。
表:上证指数历次突破3500点
从去年“924”以来,A股的反弹之路颇为波折。伴随高波动,在宽幅震荡中“高抛低吸”,也成为很多人的惯有思维和固定动作。那么这次,是该到了“下车”的时间?还是扶稳坐好,等待新一轮长牛的开启?
未来难以预测,但我们仍然可以拾起线索进行推演,以朴素的底层逻辑来应对当下的现实。
1
资金驱动不可忽视,3500点或成新起点
不同于去年“924”的密集政策出台,近期市场再度走强,但基本面并没有发生上重大催化事件,更多是源于内生性情绪修复上涨和资金面的水到渠成。
中金研究认为,资金增量往往是主导阶段性行情的重要力量,当前需要高度重视资金面的有利变化。既有近三年的慢变化,也有今年甚至近期的新变化,下半年A股股市场指数表现有望好于上半年。
A股资金面的五大积极变化[1]:
1)货币秩序重构引发资产变局,人民币资产相对受益。美债不再是安全资产,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型资金转为“各回各家”,而当前A股和港股的估值仍然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2)A股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占比阶段性提升。去年“924”之后个人投资者快速入市,个人投资者占比上升将加大对市场定价影响,资金面因素重要性上升;
3)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叠加“资产荒”,股市的相对吸引力提升。2025 年上半年居民存款
同比再度大幅增长,但与此同时,当前又处于典型的“资产荒”环境,居民对于适度高回报的权益资产配置需求有望继续提升;
4)A股资金面筹码结构改善,赚钱效应提升,资金面开始进入正向循环。从成本曲线来看,当前短中长期资金平均都处于盈利状态,开始具备较好的赚钱效应。
5)机构投资者的A股仓位较多处于历史偏低位,可能成为潜在多头。
2
破解散户思维:长盈之道在理性坚守
A股不缺牛市,缺少的是耐心等待牛市的人。
即便对下半年行情保持乐观,但能真正把盈利装进口袋里,似乎还是不太容易做到。“亏损死扛、小赚就跑”,相信是不少投资者内心的真实写照。不愿意止损,背后的成因或许是我们从心底拒绝面对从“浮亏”到真实亏损;而稍有盈利就迫不及待卖出,更多是出于对盈利不可持续的预期。
核心在于我们潜意识里的“锚定效应”。我们总是容易将买入成本作为“锚点”,而并非基于投资标的的真实价值进行理性决策。情绪驱动带来的过度交易,也恰恰是个人投资者难以获得长期盈利的根源。
账户终值往往和决策次数没有什么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投资者教育中,‘长期主义’被频繁提及。据深交所统计,35.7%的盈利投资者认为自己属于长期价值投资风格,较亏损投资者高7.5个百分点。[2]
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浮亏后,权益基金终于柳暗花明。特别是对于在底部坚持定投的投资者,今年应该已经积累了不少浮盈。好不容易等到盈利,还要继续坚守吗?
图:2025年以来主动管理型权益基金收益分布
不管基金能否持续盈利。我们先换一个视角看问题:这笔投资是出于什么目的?是否存在期限错配?
如果资金短期需用,或者市场已远超你的风险承受能力,落袋为安是理性选择。若属长期配置,且逻辑未变,不妨让‘长期主义’再沉淀一段时间,让盈利“奔跑”起来。
3
行动指南:设置止盈、再平衡、远离噪音
将理性的认知转化为纪律性的行动。 我们也准备了几个小Tips,希望帮助您从自身出发,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1、目标止盈,阶梯撤退
设定清晰、可量化的止盈目标是避免冲动交易的关键。达标止盈,落袋为安,对于趋势良好的优质标的,也可采用分批止盈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止盈后不宜短期内再次入场追高,而是耐心等待更好时机。
2、组合再平衡,自动“高抛低吸”
再平衡是一种自动“择时”机制。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提前规划股债或不同板块的目标配置比例(如:股7债3)和偏离阈值(如±10%)。当市场过热时,如果权益资产经过上涨后大幅增值,此时组合比例变成股8债2,则需要进行组合再平衡,即减仓权益,加仓固收或现金,将比例拉回预设值,通过纪律化手段规避情绪行为。
3、抛弃心理锚点,远离市场噪音
过度关注短期波动只会徒增焦虑,应减少无效关注,聚焦长期趋势。尝试问自己:如果现在空仓,以当前价格,我是否还愿意买入这只股票/基金?答案应基于其未来前景和当前估值,而非“买入成本”这个心理锚点。
3500点的每一次有效突破都令人遐想,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用目标止盈锁定成果,用再平衡机制保持理性,用价值锚点对抗噪音。任何时刻,只有坚守理性,才能等来‘长盈’。
[1] 中金公司研究部《A 股资金面的五大变化和市场含义》,2025/7/20
[2] 深交所《2020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1-05-17
注:本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 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经营业绩的任何承诺和预期。展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对其未来业绩的保证。文中分析意见仅供参考。未来的市场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以及基金经理投资策略、方式、投资决策不同而可能产生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