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接棒!北京证券,归来

7月23日晚,方正证券发布公告称,瑞信证券更名为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并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这标志着北京国资控股券商阵营再增一家,“北京证券”品牌重归国资序列。

业内人士认为,从2006年老“北京证券”重组退场,到2025年新“北京证券”归来;从瑞银、瑞信两大外资巨头的进退抉择,到北京国资的主动接盘——二十年间的品牌更迭,恰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本土金融力量发展壮大的缩影。

股权易主:外资退场 国资接棒

本次股权划转源于中国证券行业“一参一控”的监管要求以及瑞银集团整合全球资产的需要。

2023年6月,在瑞银集团完成对瑞士信贷银行的全球并购后,瑞银集团继承了后者持有的瑞信证券51%股权及相关权利义务。为满足监管“一参一控”政策要求并优化在华布局,瑞银集团联合方正证券,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国资公司”)达成三方协议。

根据协议,瑞银集团向北京国资公司出售其持有的瑞信证券36.01%股权,交易对价为91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505亿元);方正证券向北京国资公司出售其持有的瑞信证券49%股权,交易对价为1.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5亿元)。两笔交易合计转让瑞信证券85.01%的股权。

交易于2025年3月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核准。随着工商变更登记的完成,北京国资公司正式成为北京证券的控股股东。北京国资公司系专门从事资本运营的国有独资公司,主要职能是管理和运营国有资产,保证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实现保值增值。

此次瑞信证券更名“北京证券”,背后是一段跨越二十年的金融变迁史。

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即老“北京证券”)成立,是早期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2005年,北京证券陷入经营困境。在中国证监会、北京市政府等部门的共同推动和支持下,引入国际投行瑞银集团参与重组。

2006年12月,在对原北京证券进行重组的基础上,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设立。瑞银集团成为其重要股东及实际控制方,北京证券的品牌就此淡出市场。

2025年4月,瑞银集团实现对瑞银证券的全资控股,成为瑞银集团在华的业务主体。

两条独立发展轨迹至此交汇——国资退出又回归,外资进场又退场,共同完成了一个跨越近二十年、从老“北京证券”到新“北京证券”的历史闭环。业内人士观察指出,这不仅是两家券商名称的巧合回归,更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深化改革以及本土金融力量发展壮大的生动缩影,折射出证券业在政策与资本驱动下的周期轮回。

地方国资整合潮下的新棋局

随着北京证券成立,北京市国资券商阵容变为五家:首创证券、第一创业、金融街证券、中信建投以及北京证券。各家股东背景各异,共同服务于首都及全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北京证券的重生,恰逢中国证券业新一轮并购浪潮的高峰。

需要注意的是,国资在本轮券业整合中发挥了加速器作用。国信证券并购万和证券(同属深圳国资委)是深圳国资主导的内部整合;国泰君安、海通证券这两大券商均由上海国资控股;“国联+民生”并购案背后,江苏省国资委是积极推动者。

在财信证券看来,国资或将主导新一轮并购,被并购标的可大致分为国资整合、股东经营压力增大、股权较分散三类。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