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末,高考生们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对于莘莘学子来说,高考是人生的一次大考。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已不再那么绝对,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高考及其志愿填报仍然很重要。
本期,我们关注高考志愿填报。《法治周末》记者对十年来高校专业的热度进行了回顾,发现冷热专业的边界,正被时代需求和政策导向重新绘制;而应志愿填报而生的生意除了小规模的私人一对一填报辅导业务还有平台推荐的AI算法志愿指导。那么,在人生重要路口上张望的高考生,是平台新业务的“上帝”,还是待割的“韭菜”?敬请关注。
视觉中国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7月末,高考生们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他们所选择的专业,是冷门专业还是热门专业?
近年来,热门专业从金融、生物、基因等专业逐渐向更细分的专业转化,与“新四大发明”(通常指高铁、手机支付、网购和共享单车)相关的专业走进考生和家长视野,新能源汽车、电池、高铁、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等专业正在逐渐“发热”,成为新的热门。同时,与“一老一小”相关的护理学、影像学、康复学、音体美也得到一些考生的青睐。
而热门专业“来”得快,“去”得也快。有的学生刚刚学成归来,热门专业已变成无人问津的冷门,有的甚至面临撤销的命运。
十年前的冷门专业,十年后可能成了新兴行业的“香饽饽”;曾经被吐槽的“天坑专业”,也可能因为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变成“天选专业”;而连续多年的高分专业,在十年后发现成了“就业陷阱”……冷热专业的边界,正被时代需求和政策导向重新绘制。
“因为多利羊,我选择了生物专业”
在北京市一家科研院所工作的范勇(化名)用手在空中画了一条曲线,讲述了自己所学的生物专业20多年的沉浮。
“从1996年多利羊问世,生物专业开始成为热门专业,1999年到2005年达到了高峰,但是因为没有配套的产业,生物专业的热度从2005年开始一路狂跌,到疫情前开始有点起色。”范勇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
而范勇之所以选择生物技术,是因为那只克隆羊多利。
1996年,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发布了一条新闻:克隆羊多利出生了。多利是世界上第一只利用现代工程造出来的绵羊,是第一个复刻成功的哺乳动物。
“当时大家都在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我和班里另外一位喜欢生物的同学都很兴奋,我们两个约好一起报考生物学专业。”范勇对记者说。
当年高考成绩公布后,范勇考的分数可以报考北京理工大学的其他专业,但是因为生物学专业分太高,他为了能学生物学专业,最后选择了陕西省的一所普通大学。
而和他相约报考生物专业的同学,高考分数达到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是他和范勇一样,分数达不到这两所高校生物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当时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找到了他,承诺如果去南京大学可以录取到生物系,后来我的同学就报考了南京大学。”范勇说。
二十年过去了,范勇发现如今的生物学专业成为“四大天坑”专业(生物学、化学、环境学、材料学)之首,而当初那些“要为生物的世纪做贡献”的同学们,甚至有一大半都没有从事和生物相关的工作。
范勇庆幸自己还在本专业里深耕,看着有的同学从最初的一腔热爱到最后的失意,他为他们惋惜。“就比如那个去南京大学的同学,他完全可以在科研领域做尖端的研究,但现在他去了一家企业做技术支持,我觉得很可惜。”范勇说,“瞬息万变的时代,保持一颗持续学习的心才是最关键的。”
十几年前爆火的专业中,新闻专业也榜上有名。
一位来自盐城的网友“做个蘑菇”称:“自己是2014年高中毕业,专业是新闻学,彼时的想法比较天真,就是想做记者,为所有人发声。后来发现我的专业知识、社会能力、眼界见识都不足以支撑这个职业。”
“上学时的实习和刚毕业的时候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赚不到钱,而且很累,但是很开心。后来迫于现实,做了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该网友说。
但这个专业带给她更多的是收获,直到现在,她都喜欢自己琢磨着剪辑视频和处理图片,得到自己想要的审美效果。她认为,探索过程和结果带来的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
“新闻写作培养了我的语言组织能力,在与人沟通中能提高效率,在文字工作中能简明扼要抓住重点,这对当下的我很重要。”她说。
如今新闻不算是冷门专业,却是近两年著名的难就业、没有壁垒的专业。
“做个蘑菇”称,别人说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不好就业的时候,我想说,如果你的家庭不急于需要你反哺,就去追逐你想要的,人生的试错机会有很多,不是严丝合缝一丁点问题都不能出的,想好就去做。
冷门专业翻红
在豆瓣上专门有一个小组,叫“冷门专业互助交流会”。
关于这个小组的介绍是:从研究尼安德特人的生活习性,到无脊椎动物的语言模式;从中世纪的灵学到21世纪的彩票研究;从学习种植草药到产后护理……西北大学的杨帆(化名)是这个小组的资深成员,他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他告诉记者,考古当时是冷门专业,全国开设考古专业的院校不多,在2015年之前,很多“985”高校的考古和文博专业甚至都招不满学生。
而杨帆从小学二年级喜欢上了历史,“那时候家里认为历史书是闲书,不给我买,我就每个周日的下午去书店看《上下五千年》”,去的次数多了,店主每次看见他来还专门给他拿一个小椅子。“到现在我还很感谢那个店主的暖心举动。”杨帆说。
等到上高中,杨帆的理科成绩不错,文理分科时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应该学理,但是杨帆执意要学文科,花了很长的时间说服父母同意自己学文,等到报志愿的时候,杨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历史。
家人反对他的选择,认为对口的工作岗位不多,杨帆还可能会去做挖古墓这类的辛苦活儿。但杨帆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考上了也许后悔两年,但是不考会后悔一辈子。
最后他说服了父母,凭借高出录取线28分的成绩考到了西北大学考古系,
每到暑假,杨帆就和师兄师姐们一起去西安的考古工地实习,做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早上8点上工,傍晚6点下工。
当时西安的夏天,每天都是四十几摄氏度的高温,杨帆有时候在潮湿的墓坑里一待就是一下午,浑身冒汗,腿、膝盖、脚踝蹲得酸痛。每日的工作包括布方、发掘、整理出土物、画遗迹平剖面图,给各个出土的文物做标签,画平面图,画立面图,做探方的平面绘制,做每一天的考古日记和探方报告。
不过因为热爱,杨帆并不觉得辛苦。他告诉记者,考古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墓葬和灰坑会出土什么东西,所以他每一天都很期待。
“考古是一份兢兢业业的事业,要坐得了冷板凳,要心存敬畏,对得起自己挖的每一个探方,每一个灰坑。”杨帆说。
不过,杨帆本科毕业后确实遭到了“就业滑铁卢”。他一方面想在该领域继续深造,另一方面想延缓就业的压力,于是选择了读研。
在他读研之后,文博行业突然热起来了。
那几年,《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历史文化类节目的播出,也让考古文博专业收获更多的关注。各大高校的考古文博专业逐年呈扩招的趋势,报考的人数逐年增多,分数线升得很快。2020年之后,很多文博对口的岗位也在扩招。杨帆也在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博物馆工作。
尽管如此,杨帆也坦言,如果不是真的热爱,不建议学考古。
“一旦热爱的事情成为工作,所有的新奇体验最终都会被淹没在琐碎而艰辛的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全面了解考古专业的就业、工作情况,再谨慎报考。”杨帆说。
高校专业设置应引入第三方评估
身处如此飞速变化的时代,选择专业甚至成为比高考本身还要令人苦恼的难题。
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跟风,也让很多考生难以抉择。对此,业内认为,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第三方专业评估,是由一个专业机构对专业设置进行评估,不过第三方评估在国际上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在美国、英国,各高校均接受各类专业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和院校评估,并将评估信息对公众开放,以便民众作出选择。
储朝晖向记者介绍,比如,医学专业,国际上有一些专门的医学专业协会对学校进行评估;如果设立信息方面的专业,除了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还要有信息专业委员会或者协会来进行评估,第三方认可之后才能够进行设置。
但目前在内地尚无第三方组织介入评估的案例。
在香港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香港科技大学曾经准备设立英语专业,后来因为论证没有通过而放弃。
当时,教授和学生的论文需要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时,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达不到国际刊物对文字的要求。
“有人曾经建议香港科技大学开设英语专业,经过专业论证后,认为英语不能成为一个专业,当时学校的很多教师也希望开设这个专业,因为开了英语专业后,评职称对教师有利,但是学术委员会讨论后决定不开了,这个决定是由专业资深的教授作出的。”储朝晖说。
香港科技大学当时的做法是,论文如果达不到文字上的要求,可以对作者进行语言训练,但不开设英语专业。
“所以要改变高校管理体制才能管到根子上,高校要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调整专业设置,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储朝晖说。
责编:戴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