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说聊斋:两个段子,一个是奇闻,一个是妙悟

《四十千》插图

新城县王大司马,有位主管钱财账目的用人,他虽然不是什么官员,但家底不菲。一天,突然梦见一个人急匆匆跑进家,对他说:“你欠的四十贯钱,今应该偿还了。”问是什么意思,没有回答,直进内宅。梦醒,得知妻子生了个男孩,心想得此子正是自己上辈子留下的孽债。于是,他把四十贯钱捆好,放在一间屋内。孩子衣食医药所用的一切开销,都从这里支取。过了三四年,察看一下屋里的钱,还存有七百钱,这回赶上乳母抱着孩子过来,他在孩子的身边叫着名字与儿子说笑,他说:“四十贯钱快花没了,你也该走了吧?”说着,孩子脸色生变,头歪眼瞪,抚慰他时,已经断气。于是,取出剩下的钱,买了治丧的用品,埋葬了孩子。

这件事可以算是对欠债者的告诫。

抱怨养活培育孩子之麻烦如同上辈子欠了账,不足为奇,平庸一般。但与孩子一亮明,孩子变脸歪头瞪眼,嗝儿屁着凉,着实吓死人。

故事惊人,即使你坚信一切是命中注定,果由因生,似乎也还不能对于人生诸变反应得如此冰冷、严酷、苛刻!除了欠账不欠账,父母与子女之间毕竟心连心,肉连肉,父母是生命的来源,子女是生命的延续。

是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此说来,活人生民,大家的七情六欲、任性随意、缺憾忽略、尴尬艰难、捉襟见肘、各种缺失,同样是天命、人性、世情所难免,是活一遭的滋味与必然。不好说人人生出来就欠着账,活着就是必须还账,尤其不好说还完账就一了百了,更不好说人人都是罪人,活着就要受罚、服刑、赎罪。

即使说“四十贯快花完了”,也仍然带有如文本说的“调笑”性质,一切调笑都成了魔咒谶语?太恐怖了。

果然是管账目人的故事,管账的结果是将人生账目化,这倒不妨认为本文有点东方异化论的讽喻含义。算账管账是由于人生生活的需要,但不是人生与生活的核心与目的。艰难有限的人生有还账感,是可能的,但以生命付账,付完走人是异化与颠倒。人生还要享受生活,享受奋斗和还账的乐趣,享受奋斗克难与成果。

过往有个人年老无子,为此请教一位高僧,僧人说:“你既不欠别人的,别人又不欠你的,怎么会有儿子呢?大概说吧,有好儿子,是报应你的缘分;有坏儿子,是要你偿还必须还的欠账。生,不必多么喜欢,死呢?也不必太悲伤。

短短一则小文字,两个段子,一个是奇闻,惊人警世,强调的是佛家的缘起与儒家的礼法;一个是妙悟,万事通透,流露的是佛家的空无。后面论说更有佛家色彩,一方面是一切有因缘、因果、必定;另一方面一切受想行识,祸福嗔爱,悲喜得失,一切实相都是非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也是才华惊天而又郁郁不得志的蒲公的自慰、自解乃至满腹牢骚,自嘲自叹,一片佛光,一片志异、匪异。

作为文学大家,他简单地却又高明绝顶地一点拨,叫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便显露出蒲大师亦佛亦道,亦此亦彼,神仙素养,郁结同时,通体舒畅,天才气象。

天才或异,异或被伐,伐而不叹其异,视一切偶然皆必然,一切失落为圆满寂静,随它去,聊备一格,也行吧。

思考题

一、佛家的般若(智慧)、妙悟、慧根,高深普适,但此地高僧的说法是不是太巧妙了呢?如果请教一句:既然无缘无债,无生无死,年老无子的那个人,有什么缘起要出生于当世呢?

二、无所不能,无所不妙,无所不觉悟,无所不清除的思辨方法,会不会过于巧妙了呢?

作者:王蒙,当代著名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