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张阿姨对着手机直叹气:“哎,我这刚热乎乎地问候完,人家直接一句‘妈,小宝闹着呢,先挂啦!’电话就撂了。”
听完我心里也“咯噔”一下,真不是滋味。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可现在啊,好多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婆媳,相处起来反倒像隔了层雾,想拉个家常都难。
我也是当过奶奶的人,自己带过儿子,也看着儿媳从早忙到晚。
这“少交流”真不是谁故意冷脸,说白了,就是日子过到这儿了,自然而然的事儿。
第一个原因啊,说白了就是太累啦!
想当年小孙子五岁那会儿,家里简直成了“游乐场”!我刚把客厅拖得锃亮,小家伙举着水枪冲进来大喊:“奶奶!下雨啦!”滋得满地都是水。
儿媳赶紧跟进来收拾残局,一边捡玩具一边压低声音哄:“王小宝别闹了,再闹就没动画片看咯!”话还没说完,厨房高压锅“嗤嗤”叫,阳台洗衣机“嗡嗡”转,早餐碗还堆在水池里没洗呢。
大孙女呢?房门一关,青春期那点儿小情绪隔着门缝都能感觉到。
我贴着门问:“作业写完没?”人家闷声回一句“别问了”,听得人心堵。
看着儿媳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我哪能不知道?她每天的时间都被这些琐碎事儿撕成碎片,连喘口气都难。
这种累啊,是真能把人压得抬不起头。
这时候再让她挤出笑脸聊家常,确实强人所难。
当婆婆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哪能真怪她不理人呢?
第二个原因,就是彼此想不到一块儿。
都说“老马识途”,这没错。可年轻人过的日子,走的是新路。
像去年冬天,小孙子有点咳嗽,听着有痰。
我心疼,翻出老家的枇杷膏想给他喝点。儿媳却拿着手机,温和但很坚持地说:“妈,我刚看了儿科医生的建议,孩子咳嗽不建议随便喝镇咳的,得先观察清楚。”
我那句“你爸小时候喝这管用”到了嘴边,但瞧见她疲惫发红的眼睛,最终咽了回去。
类似的小碰撞经常有:她坚持孩子要按时作息、讲道理;我看小孙子眼泪汪汪可怜样儿,忍不住塞块小零食……结果被她看到,空气瞬间就有点安静了。
买东西也是:她点几下手机,东西就送到家。我习惯去菜市场,亲手挑鲜灵灵的瓜果才踏实。
忍不住念叨:“网上买菜,总担心不新鲜。”
她笑笑:“妈,这样省时间,能多休息会儿。”您看,大家在意的东西不太一样了。
一个是老经验、看得见的实在,一个是新效率、图个省心方便。
想聊个交心话?对不上频道时,干脆各自沉默也是种办法。
再就是现在年轻人常说的“空间感”。
以前讲究“婆媳亲似母女”,如今更在意“距离得当”。
我有个老姐妹,头两年高高兴兴去和儿子儿媳同住。
结果没多久就回来了,叹着气说:“离远点好啊,离远点心里清亮。”
为何?看不惯的说不出口,做好的饭菜未必合胃口,时间一长,憋得慌。
现在她住得近,想孙子就去玩一会儿,当个和气客人,反倒轻松。
我也观察到儿媳:带娃烦了工作累了,她更愿意在妈妈群里聊几句,或者看看短视频放松。
这不代表她不记挂我们,可能是摸到一个理儿——靠太近容易磕碰,客气点、留点位置,反而日子好过些。
这距离,像是自己画出来的小圈儿,也是一种保护。
难道就因此感情淡薄了?倒也不至于。人呐,表达的方式不同。
我那儿媳平时话少得像夏天的蚊子。
可去年老伴住院几天,她一声不响,医院、单位、家里来回跑,准备饭菜,陪护细致。见我和老伴的旧睡衣实在磨损,她也没打招呼,就直接买来柔软吸汗的新款。
嘴里不提“孝顺”,但一句“妈,这橙子甜”,或者“爸,药记得按时吃”,总落在实处。
我们这辈人,感情喜欢铺在脸上;他们年轻人,心意常裹在日常里,沉甸甸的。
我也渐渐明白,强求亲亲热热的“母女情”,不如各归各位,守住自己的边界,反而从容。
所以说,婆媳之间,该怎么处?很难有标准答案。
但看院子里那些树就懂了——它们不一定挨得多近。
各自向下扎住根,就能各自向上生长。
枝叶伸展着,碰着了也无妨,甚至风雨来时,离得近的那些,枝叶还能互相遮掩一阵。
根缠得太紧,谁都长不好;人处得舒适,才是长久之道。
这中间的松紧,是慢慢摸索出来的一点生活智慧。
各位在家的婆婆、媳妇们,你们家的婆媳经是什么味道?酸甜苦辣咸?不妨在下面聊聊。
说不定,你一句话,就能点亮另一个正在摸索的人。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