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织就丰碑”主题展。 杨玉璋 摄
学生参观主题展。 杨玉璋 摄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4日电(刘远康 许婧)“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一群东华人,国家危难时刻,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段烽火岁月。”9月3日,“抗战烽火·织就丰碑——致敬抗战中的东华人”主题展在东华大学开幕。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华明化身“讲解员”,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将师生带入历史现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华大学精心策划主题展览,聚焦温仰春、许基等一批抗战时期的东华人,通过讲述一个个身边的鲜活革命故事,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师生可感可知的红色记忆,打造沉浸式红色思政大课堂。
“东华大学曾有这样一位老校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贡献了毕生精力。”张华明老师娓娓讲述温仰春投身革命斗争和红色政权建设、为党培养干部人才的革命故事。早在任中共中央东南局秘书长时,温仰春就肩负起干部培训的重任。皖南事变后,党中央更加意识到马列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温仰春在物资极度匮乏、战火纷飞的抗战最前线办起了党校,刘少奇任校长。由于敌人的不断进攻和扫荡,华中局党校转战于苏北各县。没有教室?草棚就是校舍!没有讲台?土堆也能顶用!没有课桌?膝盖就是支撑!“天当房地当床,糠菜树皮当主粮。”温仰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周围人深受感染。在这座“红色熔炉”的淬炼下,一批批党的好干部带着坚定的信仰奔赴抗日前线和各根据地,投入火热的战斗中。
展览中还有一位刚刚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东华人——曾任华东纺织工学院机关总支部书记的许基。1942年冬,日寇对新四军苏北根据地发动残酷扫荡,刚参加革命半年的许基,所在的新四军江淮印钞厂被迫随军紧急转移。次年元旦清晨,部队暂驻盐东县休整,许基与战友遭敌军三面包围。许基所在的第二小队与大部队失联,最终在一位政工干部的帮助下,他们越过封锁线艰难归队。此次经历让许基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依靠的不仅是枪械粮草,更是军人纪律、群众支持和不屈的信念。“哪怕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团结与希望也能照亮前行之路。”
在东华,像温仰春、许基一样的革命前辈还有很多。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奔赴前线的刘洁;14岁参加革命、转战南北的殷毅;在日军扫荡中幸存、继承烈士遗志抗战到底的王玉春;为革命改名、机智周旋守护红旗不倒的周欣;积极动员群众、支援前线与政权建设的董思浩;家乡沦陷后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最终选择加入新四军,投身于抗日洪流中的于振文;一边务农一边组织民兵、农救会与抗联的都烈信;以女工身份团结广大同胞的杨善……他们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
80年过去,抗战的烽火早已消散,但温仰春、许基等东华人留下的精神火种,却在东华校园代代相传。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东华大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力量源泉。如今,东华师生在科技前沿勇攀高峰,在社会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声音……一代代东华人正以“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实际行动,延续着这份深厚的家国担当。“这些故事让我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了更鲜活的认知。我会以他们为榜样,深耕理论、扎根实践,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不负先烈,不负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王子晋观展后谈到。
“抗战烽火·织就丰碑”展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共同整理完成。“共同铭记历史,正是要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力量。参与整理展览资料的过程,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校史溯源,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与育人初心的再叩问。”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教师,张华明老师表示,“这些故事不仅是校史的宝贵财富,更是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的“活教材”。我会继续深耕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将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党史观、历史观,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