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厂们花几百亿 也没能进去某些大学的门

当淘宝、京东和美团御三家缠斗,为了那几个单子,一季度烧百亿的时候。有一个地方,里面的生态和骑手却相当滋润。

前两天,西南大学凭一己之力冲上热搜。

只可惜,霸占高位的并不是什么美闻。简单来说,就是西南大学的外卖搞起了独家代理。

以后进校园的外卖,都要统一由一个叫“ 校生活 ”校园外卖平台经手。

更是有网友传,以后点外卖,都只能在这个平台上点。又是说,本来外卖送的好好的,现在都要加钱,送来的速度还变慢了。

更让人心生疑惑的是,有人扒出来这家居然是一家远在山东烟台的公司。而且“ 劣迹斑斑 ”。

 前脚才因为接入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审核不到位,被市监局行政处罚了 5 万块。

后脚又由于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APP 频繁自启动和关联启动,被通报批评了。

可就这样一个看起来有“ 前科 ”的平台,却摇身一变成了背靠学校的“ 正规军 ”,学生们当然都不乐意了。

 但不管咋说,一所学校接个外卖平台,再不厚道那也只坑了自家学生,为啥会被各路人士喷上热搜呢?

其实有无数大学生都苦校园外卖久矣。

如果我们在网上一搜,会发现几乎人人都在喷这玩意。对这项举措的发明者“ 祝福 ”的程度,完全不亚于隔壁摇一摇广告。

 按学生们的说法,你一旦选了校园送,那就意味着你可能不太想吃这顿饭。

按时吃上是不可能了,连能不能吃上都是个未知数。

什么效率、什么速度,到了校园送这里统统失效。

那搞懂为啥大家都骂之前,得先明白啥是校园送。

如果现在还在读书的朋友,一定知道。如今的大学校园,大多都改成了封闭式。就好像一个个拥有海关的城邦,会拦住一切入境的外来者。

进大学校门都得刷卡刷脸。很多不想吃食堂的大学生,眼巴巴点了份外卖之后。

 骑手只能送到校门口的外卖柜,或者是外卖桌。再不讲究一点,就直接搁地上、挂栏杆上、挂门上,诸如此类。

但咱们点外卖,不就是图个方便,不就是图它能送到门口吗。

因此,从校门口到学校宿舍的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路,就养出了一个新的群体:校园骑手。

可以说,从有外卖开始后,就有校园骑手了。到现在已经发展出了四大流派。

 最开始,只是零散几个嗅觉敏锐的学生,想到能靠这个赚点小米花花。

他们往往就用最简单粗暴的微信群来集结、派单和结账。每单单价不高,大多在一到两块之间。

但胜在只有学生能干,竞争压力不大。单量很稳定,一所 2 万人的大学,一天的外卖单量平均能有 5000 单左右。

后面随着越来越成熟,封闭管理的学校越来越多。慢慢就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就比如西南大学原本校内就有自然形成的“ 民间组织 ”。

 他们有严格的配送时段,比如午高峰 10:30 到 13:00,晚高峰 17:00 到 19:00 ,有的还会增加早餐和宵夜时段。

不管哪个时段,配送名额都需要在群里靠“ 抢 ”才能获得,抢到,或者被分配到的骑手,才能在那个时段出车。

手快有,手慢无,颇有几分江湖气息 。

随着业务逐渐成熟,这些草莽英雄们也开始鸟枪换炮,从群里喊一声,升级成了功能齐全的定制小程序。

 现在专门搭建的小程序点餐系统,已经是学校外卖的标配了。

小程序搭建公司也内卷得不行,一位定制公司透露搭一个包含点餐、搜索、催单等功能,体验上几乎与美团、饿了么无异的小程序平台,费用只要 4600 左右。

除了这个小程序之外,还会配套商家端的后台和骑手端后台。

也有公司专门盯着这块生意赚钱,比如 2019 年就上线的“ 俺来也 ”,专门在学校里搞外卖代送、快递代拿,现在已经融资了 8 轮了。

不过,这些平台搞得再像模像样,终归还是属于第三方操作的灰色地带,免不了和保安门卫、宿管阿姨们斗智斗勇。

 像有的学校就明确不允许学生在校内送外卖,硬生生把吃饭搞成了游击战。

这可能是西南大学引入第三方配送平台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校园配的第三种,正规军

正规军一般来说跟进化到小程序版本的散户差别不大,也有专门的点餐小程序。

唯一区别是,学校对外招标,并且和平台签订合同。所以配送更加风雨无阻,进出宿舍也更方便。

这不仅是西南大学,很多学校现在都在这么操作。

看着各家送得飞起,一个学校能养出七八种外卖平台,饿了么、美团也都坐不住了。

 倒不是图那一两块的配送费,而是怕再不出手,学生们就全跑去独立小程序点餐,忘了美团、饿了么姓甚名谁了。

所以两家也从去年开始,陆续出了专门的接力送。

研究到这,世超就很疑惑了。

既然又是学校,又是美团,这么多流派在明争暗斗,一个个看起来这么专业。

 为什么学生们还是吃不上一口热饭呢?

其实核心问题在于,这门生意的底层逻辑就决定了它的服务上限。

首先一份餐送到骑手这之前,就得流转三道。这中间就要消耗不少时间。

这里世超就举例一种比较常见的配送模式。

 先由社会骑手送到学校门口,交接给等候多时的转运骑手。

校内转运骑手取到餐之后,会把餐运到专门的分拣站点。接下来分拣员把餐按照不同楼栋、不同校区进行分类。

最后才是负责对应片区的校园骑手来取餐,分别运送到不同宿舍楼。

这就是为啥,明明你宿舍就在大门口旁边。但你的饭却偏偏绕了一大圈,才到你手上。

其次,现在校园骑手更多还是类似兼职的形式,管理特别宽松。

 换句话说,校园骑手们在算法系统的盲区里。

如果是原始的微信群运送,一份餐在送到校门口交给下一棒后。软件上就会显示已完成,你再也拿不到超时费之类的补偿。

要是自建的小程序平台,那根本没有给骑手打差评的功能。

别说差评了,你连骑手到哪了都不知道。

不管是民间组织,还是学校正规军。在开发的系统里,大多都看不到校内骑手位置和信息。

餐品到达学校之后,就会随机分配给不同的人负责。

 商家、社会骑手、平台,全都不知道你饿着肚子等待的这碗饭,到底是哪个人在送。

即便美团、饿了么的下场,也并没有改变现状。他们校内配送的骑手很多也是站点自己招的,平台也联系不上他们。

再加上配送单价很低,一票只有 1-2 块,骑手配送前一定都会攒够一大波,再集中送出。

 这几乎是大家默认的行业共识。

就像老式的巴士,收钱的大娘一定要拉满一车人,才舍得发车。

所以唠到这,各平台把大学生们当日本人整的原因,已经很明显了。

说到底,没有统一管理,那送得好赖,就全仰仗当地民间组织的态度,就像在开地域盲盒。

有的跑得比饿了么、美团还好,尤其是同时养着三四家外卖平台的学校,效率很高。

 因为不同帮派之间,为了抢夺宿舍的餐食配送权,会开始明争暗斗。

就比如说关注用户反馈,搞投诉咨询热线,还有专门负责人在中转站管理。

甚至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岗位,叫宣传员。主要就是负责一个一个宿舍上门,推销自己的外卖平台。

还送免费红包,力度略逊于早年的外卖大战。世超一点进一个卖配送小程序,就给我跳了新人红包。

但遇到不负责的负责人,那吃不吃得上就听天由命了。

这可能就是为啥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自己找供应商来搭小程序。

现在这种多方割据的混乱模式,终究只是一个过渡形式,是没办法的暂时妥协。

这两年,大量的学校都在快速地转向封闭校园的模式,但大家不想吃食堂的需求永远都在。

 学校一封,就是上万莘莘学子嗷嗷待哺。

即便才几年时间,校园配就从最开始粗暴的微信群,进化到美团、饿了么官方下场,引入了像扫码交接、站点负责人之类的模式。

但外卖行业的发展,也根本追不上大学生嘴馋的速度。

不过,一场围绕校园配的腥风血雨,估计很快要来了。

除了美团之外,后面还有阿里的“ 饱呗运力 ”和天猫校园外卖,在拿着爱的号码牌,准备下场。

等到巨头们完成布局,一通内斗之后,如今这种野蛮生长的“ 盲盒 ”时代大概率会走向终结,最被服务标准更明确的平台给取而代之。

让大家下课之后,能趁热吃上一口热菜。

上一篇:算力热度持续攀升,如何“扩容”?
下一篇:字节跳动即梦图片4.0发布:首次支持多模态生图,大白话就能编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