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杨志彪:以书信为媒 在一笔一画中与学生双向奔赴

“当我用第一封手写书信,叩开了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相信,这种能让人沉下心思考的方式,在人格培养中有着独特力量。如果说文字是情感的载体,那书信便是我和学生之间最温暖的’双向奔赴’。”杨志彪老师以手写书信为桥,10多年间累计写下 400 余封、70 余万字书信。这些信件涵盖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以情真意切的文字传递温暖、塑造人格。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这一笔一画的”双向奔赴”,既是师者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的生动践行,更为新时代育人故事写下动人注脚。如今,杨志彪老师与学生书信往来的故事,仍在校园里深情延续,他用笔墨与真心,让教育的温度在书信中代代传递。 

杨志彪,理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师。长期从事动物病毒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10余项,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积极探索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成效显著。获上海市“时雨工作室”授牌,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奖”一等奖、首届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三育人”先进个人、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曾应邀为各大学、中学、小学、科研院所、图书馆、公益组织等单位分享育人经验,共作报告讲座60余场,直接听众逾20000人次。育人事迹被主流媒体大量报道和转载。2024年的第40个教师节,《人民日报》通过纪念特刊、专题片、综述文章等形式,对其育人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2025年,代表上海市参加教育部主办的“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全国第二片区展示活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任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致远文艺协会副会长、东方艺术中心会员,出版专著《时雨集》《见字如面》《交大映画》,参编《诗文交大》,任《上海交大报》专栏作者,有书法作品入选《书画交大》及校内外书法展。

作者:

党委教师工作部

供稿单位:

党委教师工作部

责任编辑:

沈馨儿 张文清

上一篇:《遇见》雄安!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