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撤回100%关税,希望中方高抬贵手,不料时间一到,中国的反制政策准时落实。最近,就在中方发布稀土新规后,美方坐不住了,一方面特朗普威胁要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另一方面,威胁取消在APEC峰会上,与中方会晤的计划。但没想到中方公告发布才四天,美方就改口了。
特朗普声称还是期待与中方见面,同时美国副总统万斯也站出来,强调“中美双方都应该回归理性”,贸易战不应该再打下去。而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更是强调,特朗普声称的100%关税不会实施,也就是说,美方很可能撤回100%的关税。言外之意,还是希望中方能够高抬贵手。
但让美方没想到的是,10月14日时间一到,中方手起刀落,反制手段准时实施,不给美方喘息时间。
美国财长贝森特
中方最近已经打出组合拳,不仅公布了稀土新规,还对美方对等反制,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10月14日起正式实施,这次中方是说到做到,10月14日,中国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标志着中方对美贸易反制措施如期生效,这一反制行动是对美国今年4月17日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加收港口服务费的直接回应。
10月14日,对美反制正式实施,体现了中方在对外反制措施上的高度确定性。根据路透社分析,中方措施生效后,一艘载有超过1万个集装箱的美国船舶,可能被征收的费用高达100万美元,这种经济压力,将直接传递给美国航运企业,促使他们向美国政府施压。不过《办法》还是留有余地,明确了收取范围、标准和起讫时间等将视情动态调整,为后续谈判留出空间。
特朗普和媒体记者打招呼
而且从国际法角度看,中方行动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中的对等原则,要知道,是美国4月17日,采取针对中国船舶的收费措施在先,严重违背了世贸组织规则和中美海运协定,破坏了中美间海运贸易。中方的反制因此具有正当性,是在通过外交渠道交涉无果后的必要回应。而且与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反复相比,中方展现了更强的政策连贯性和可预测性。10月10日公告明确措施将于10月14日生效,最终准时落实。也是告诉美方一个道理,美方挑起的限制措施,终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次中方的分阶段实施策略,。也具有特点。四年逐步提高费率的安排,既给了市场适应期,也为未来谈判留出了空间,这种渐进式调整避免了对贸易的突然冲击,体现了中方在反制时的审慎态度。
中方此次反制的战略意义更是在于,表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关税反制,而是发展出更多精准工具,针对美国造船业相对薄弱,而中国造船业强大的不对称优势,中方措施,能够产生更大效果。
堆满集装箱的港口
美国撤回100%关税,希望中方高抬贵手,不料时间一到中国手起刀落
但无论如何,美方若撤销或修改其对华船舶收费措施,中方也可能相应调整,更何况,金融市场已经做出选择,在贝森特透露“100%的关税不一定会发生”后,美股三大指数全部收高。资本总用脚投票,告诉特朗普政府什么是正确做法。
但还是那句话,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国船舶特别港务费措施的准时落地,只是中国反制工具箱的冰山一角,商务部早已明确,“倘若美方执意继续实质性侵害中方权益,中方将坚决反制,奉陪到底”。美方释放软化信号,试图在最后关头推迟或修改关税措施,但我们依然按既定时间表推进反制,这也进一步说明,中方已建立起一套精准、对等、可预测的反制措施。中方政策的准时落地,更是体现了我们的对等反制是言出必行、精准实施。
延伸阅读
中美这场经贸拉锯战,刚刚露出一丝缓和的苗头,局势就又急转直下。
中方推迟回电,不到24小时,美方就一记“重拳”砸了下来:下架大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出口管制升级,几乎是多管齐下。
这轮交锋,到底是美方报复性的发泄,还是战略上的新一轮施压?中方这回真的“不接电话”,美方就这么急着翻脸,图的到底是什么?
特朗普和万斯谈话
背后较量,谁更焦虑
这场你来我往的交锋,表面看是关税和产品的争执,实质上却是两种思路的碰撞。
一边是美方靠行政命令、强制手段搞压制;另一边是中方依靠规则、制度化手段进行反制。谁更沉得住气,谁就更容易掌握主动权。
美方这轮操作,虽然声势浩大,但也暴露了一个信号,对中国的“遏制手段”已经渐渐显得力不从心。
关税打了几年,美国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头。国际市场对这类政策的信任感正在下降,不仅是中国企业,连美国本土的商界也开始叫苦不迭。
而这次中方推迟回电,其实更多是策略上的“冷处理”。不是不接,而是不给美方制造“我在等你”的错觉。这种方式,在外交上叫“控制主动权”,在博弈中叫“不给台阶”。
再看美方的连环操作,从下架中国产品到加税,再到出口管制,其实都是在营造一种“我还很强硬”的姿态。
但问题是,强硬的次数多了,效果就会打折。特别是在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对美方单边主义产生疲劳的背景下,这种强硬更像是一种焦虑的自我强化。
美方这波操作,说到底更像是一种“战略焦虑”的体现。
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中国在某些领域加速了国产替代和自主研发。芯片是这样,稀土是这样,新能源也是这样。
在这种背景下,美方不断升级经贸施压,其实是在试图维持一种“压制优势”。可现实是,优势在变,格局在变。如果说过去是“美国说了算”,那现在就是“谁有实力谁说话”。
而这份实力,体现在中方的战略定力上。从不主动挑衅,也不一味退让。打得起,也谈得下。这种能力,是过去多年制度建设、市场培育和产业升级的结果。
反观美方,政策摇摆、内部矛盾、选举压力,让对华政策越来越带有“短期炒作”的色彩。今天制裁这个,明天打压那个,表面看是主动出击,实际上是被动应对。
而国际市场的反应也很现实,股市震荡、汇率波动、供应链焦虑。这些都说明,谁制造了不确定,谁就会被市场“惩罚”。
关税又来了
过去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已经打到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的地步。
图为中美国旗
前有芯片封锁,后有稀土禁令,这场博弈哪怕没有明说,也早已进入“你动我也动”的节奏。而这一次,美方出手的速度,明显快得有些不讲武德。
原定的一次中美经贸通话被中方推迟,美方立刻放话称中方“拒接电话”。紧接着,美方财政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联手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
这还没完,美方同时宣布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并对涉及中方参与建造或运营的船舶征收额外港口费用。
更荒唐的闹剧来了,美国又拿起了“国家安全”这个万能借口,下架数百万件中国电子产品,安防摄像头和智能手表皆在此列。
然而这些东西都是合法合规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美国现在拿这个做借口,不过是为了给中国施压,让中国企业“知难而退”。
尤其在中美马德里会谈刚过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美方这番“翻脸”,无疑给刚刚有所回暖的经贸气氛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美方的算盘其实不难理解,通过施压制造谈判筹码,逼中方让步。但问题是,这种“谈判姿态”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效果如何,全世界都看在眼里。
中方不慌
美方的动作虽然快,但中方的回应并不急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表态,态度很直接,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八个字,既不回避冲突,也不关上对话的门。
中国商务部
中方这次没有情绪化应对,而是有条不紊地拿出了几项实打实的反制措施。
首先是稀土相关出口的新一轮管控,这可不是简单的“禁运”,而是依法设限,也就是说,谁想拿,中国不是不给,但你得符合条件、走完流程。换句话说,不是“卡脖子”,而是“握住阀门”。
同时,中方还对部分外国企业进行了不可靠实体清单处理,对一些存在违规行为的进口商展开调查,甚至对涉事美方船舶收取特别港口费用。
中方之所以有底气,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实打实的产业链优势。从稀土到超硬材料,从原材料到精密设备,中国不仅是制造者,更是供应链的核心节点。这个地位,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尽管气氛紧张,但中方并没有关上谈判的大门。无论是商务部的回应,还是驻美大使的发言,都明确释放出一个信号,中方仍愿意对话,但不接受胁迫。
这不是退让,而是清晰立场。中方一直强调,谈可以,得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不是你一边喊着“坐下来聊”,一边又挥着制裁大棒。那不是谈判,是勒索。
过去5个多月,中美经贸团队已经举行了四轮会谈,一度缓解了外界对贸易战重启的担忧。但这次美方突然加码,显然是不愿意在节奏上被动,想要提前“抢牌”。
只不过,这种做法有个硬伤,它打乱了原本正在恢复的经贸节奏,也让外界对美方诚意产生怀疑。毕竟,一边喊着合作,一边下架中国产品,这样的“双面姿态”很难赢得信任。
谁在制造不确定,谁就在被动中失分。而谁更能沉稳应对,谁就能在这场持久博弈中掌握主动。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早已不是简单的买卖问题,而成了全球产业格局的风向标。
这一次的下架风波,不只是一次报复,更像是一次试探。而试探之后,是继续拉扯,还是回归对话,还得看美方愿不愿意收起“关税大棒”,拿出真正的诚意。
当“打与谈”的态度摆得这么明白,下一步走向如何,主动权其实已经不是靠谁先出手来决定的了。中美之间,是继续赌气,还是回归理性,答案就在下一次“电话响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