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OpenAI、英伟达等巨头动辄千亿级的资本开支计划浮出水面,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日益升温。瑞银、美银等机构接连预警泡沫风险,但与此同时,资本涌入AI领域的热情却丝毫未减。高盛报告甚至直言,当前AI投资远未过热,这场由生产力革命驱动的技术浪潮,正处于类似“电气化1930年代”的早期扩张阶段。
一、泡沫警报频响,但机构共识:尚未到危险区
尽管“AI泡沫论”甚嚣尘上,但多家顶级投行的数据均指向同一结论:当前泡沫仍处早期,远未到破灭时刻。
估值尚未失控:瑞银报告显示,AI龙头英伟达的动态市盈率仅30倍,远低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中思科100倍的极端估值。相比之下,当前市场更接近“1996年互联网初期”,而非泡沫顶峰。
投资规模仍属理性:高盛数据显示,美国AI投资占GDP比重不足1%,而历史上铁路、电气化等重大技术革命的投资峰值均达2%-5%。若以生产力回报衡量,AI未来将带来约8万亿美元的企业收益,远超当前投入。
市场未现崩盘信号:美银监测发现,尽管标普500指数与波动率指数(VIX)同步上升(泡沫典型特征),但VIX仍处历史中位水平,市场回调风险可控,“踏空风险”反而更需警惕。
二、资本狂热背后:技术革命与政策兜底的双重驱动
投资者明知泡沫存在却持续加注,核心在于本轮AI热潮与历史上的“纯概念炒作”存在本质差异。
生产力革命实锤:企业端应用已初显成效。例如,GitHub实测显示AI编程工具将工程师效率提升55%;制造业部署AI质检系统可节省千万成本。高盛测算,AI全面普及后美国劳动生产率将提升15%,这是资本敢于押注的底层逻辑。
算力军备竞赛停不下来:技术特性决定了投入的不可逆性。大模型训练所需的算力(FLOPs)正以年均400%的速度暴增,而算力成本年均仅下降40%——企业必须持续投入才能维持竞争力。仅2025年,美国AI新增投资已超3000亿美元,OpenAI一家算力扩张就达10GW级别。
政策环境“保驾护航”:瑞银指出,当前全球主权债危机压顶,央行不敢暴力加息(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企业融资环境相对温和。叠加美国大选年对资本市场的维稳需求,政策面为AI投资提供了缓冲垫。
三、聪明钱的生存法则:分层下注,紧盯三大破灭信号
面对泡沫争议,机构投资者并非盲目乐观,而是通过策略性布局与风险预警机制降低踏空与套牢的双重风险。
分层押注产业链:瑞银建议,资金应聚焦三类企业:一是算力“军火商”(如英伟达、台积电);二是直接变现的AI应用商(如Adobe);三是基础设施“卖铲人”(如光模块厂商)。高盛则提醒,上游半导体利润最集中,而中下游“百模大战”的赢家仍存变数。
三大破灭信号成关键指标:瑞银划出泡沫溃散红线:一是估值脱离基本面(参考2000年亚马逊市销率35倍);二是散户杠杆狂欢(如美甲店老板重仓AI股);三是技术撞墙(如GPT-5不及预期)或政策黑天鹅(如美国突然制裁芯片出口)。目前这三盏红灯均未亮起。
历史启示:在场比择时更重要:1999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亚马逊暴跌95%,但坚守者最终获800倍回报。当前资本共识很明确:AI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踏空成本远高于套牢成本——只要三大警报未响,每次调整都是“倒车接人”。
结语:泡沫淘金时代,理性比恐慌更重要
当大空头10亿美元押注英伟达失败,当美银警告“主要风险是踏空而非回调”,市场已用脚投票:AI泡沫争议的本质,是技术革命红利与短期估值压力的博弈。历史经验表明,泡沫预警往往早于拐点数年(如格林斯潘1996年警告互联网泡沫,3年后才崩盘),而当前AI投资仍处“1930年代电气化”的基建扩张期。
对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泡沫是否存在,不如关注瑞银的核心结论:当市场预估泡沫概率从20%升至40%时,再系安全带也不迟。在此之前,这场由生产力驱动、政策兜底的算力革命,仍是资本无法缺席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