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网宣片《The Guardians(守护)》在海内外引发热议。守山河壮美,护岁月安然,为世界和平,帧帧画面震撼人心。
“用枪炮把这沉重的黑夜赶走!”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一支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从此登上历史舞台。自那时起,英雄的人民军队,就英勇投身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征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英雄之师历数次“围剿”仍红旗漫卷,行万里长征仍豪迈昂扬,折断了日寇的尖刀,战胜了国民党铁骑,跨过鸭绿江平息战火,蹲守猫耳洞戍卫边疆,在大漠深处布下练兵场,在浩瀚星空奏响《东方红》……面对洪流滚滚而无畏、面对山川崩裂而无惧,峥嵘岁月见证人民军队的浴血荣光。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民军队的革命征程,堪称一部传奇。98年风雨兼程,这支队伍何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何以历经考验、赢得胜利?
因为,这是一支信仰之师。在奋斗历程中,“党”这个关键基因,始终是人民军队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几支向死而生的红色队伍,历经赣南三整、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的塑形和洗礼,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党指挥枪是我军制胜法宝。纵然沧海桑田,但这一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2014年10月,“第二次古田会议”召开,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正是党的绝对领导,造就了人民军队的赤胆忠心和坚定意志。
因为,这是一支人民之师。“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军队的血脉在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不渝的宗旨。秉持这一初心,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这支军队始终勇往奋进。就拿一次次抢险救灾任务来说,哪里最危险,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危难关头,“解放军到了,人心就定了”“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有救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是有一杆秤的。“群众为抗洪官兵缝补衣服”“老百姓追车‘投喂’、送别抢险救灾子弟兵”等场景,生动诠释着什么叫“军民同心”。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自然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因为,这是一支和平之师。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国际共识,但铸剑为犁的美好愿景并未实现——冷战思维阴魂不散,霸权主义肆虐横行,战火硝烟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暗礁密布。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度,我们不认同“国强必霸”,面对种种逆流,更是始终坚定不移捍卫和平的尊严。1990年4月联合国维和行动简报上第一次出现中国军人的消息,35年来,中国军队已先后参加20多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足迹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时代的中国军队坚定践行全球安全倡议,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和平的不懈追求与积极贡献。
纵览历史兴衰规律,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风险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面对“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现实威胁,我们仍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里,凝结着崇高的价值追求,积蓄着强大的精神能量,继续发扬好我们的优势与传统,走好强军之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就始终有坚强柱石。
在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禁区”,一家三代接力为边防官兵指向带路;在新疆和田县新区的“问勇路”上,送给19岁战士陈祥榕的鲜花正在盛放……在不息的军号和嘹亮的军歌中,这支军队默默完成着使命的传承与接力。“日月其迈,时盛岁新。”有炽热梦想与坚定信念的指引,有军民双向奔赴汇聚起的磅礴力量支撑,英雄的人民军队定能不负使命,向前!向前!向前!
图源:视觉中国
撰文:关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