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国家民委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民族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我们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推动所有学院所有课程都担负起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石迎春表示。
近年来,西北民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围绕“铸牢”主线,从三个维度发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从主体维度打造全员育人格局
在学院“石榴籽杯”辩论赛决赛现场,当主持人宣布202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荣获冠军时,在台下观看比赛的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班导师张生果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学院安排我担任班导师,我就有责任把班级带好。一个班集体学风优良、凝聚力强、团结友爱,受益的是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张生果表示。
作为推动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西北民族大学将班主任“管”的职责与导师“导”的优势相融合,全面实行班导师制度。电气工程学院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把教师作为提高育人质量的主力军,发挥社会、家庭的协同育人作用,打好全员育人的“组合拳”。
学院选聘高级职称教师和高学历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导师,教育引导学生强信念、宽基础、养习惯、明志趣、拓视野、提素养。一批批专业教师走进班级、走近学生,形成了一支优秀班导师队伍,打通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学院定期召开师生“面对面”座谈会,举办“教授开放日”活动,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如何挖掘科创竞赛的创新点、如何组建科创团队这两个问题,今天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真是收获满满。”参加完“教授开放日”活动后,该院学生华哲高兴地说。
家校联动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搭建了暖心桥梁。在新生报到、寒暑假等关键节点,学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学院新生家长见面会、班级家长会,让家长深入了解学院人才培养理念和学生管理要求,形成“家庭—学院互联、家长—老师互动”的良好局面。
“通过此次家长会,我们对学院有了更加深入立体的了解,对孩子学习生活放心,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2024级人工智能1班学生谭新业的家长说。
教育不止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学院将育人工作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构建优质校企交流共享服务平台。
▲学院师生体验VR光伏电站场景。 高欣 摄
“快来看,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和培训课在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开讲啦!”培训课上,2005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优秀校友孔祥龙就公司数智化应用、“AI(人工智能)+”等领域最新成果进行介绍。“VR教育打破课堂边界,让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有趣的探索!”电气工程系主任吴韬说。
近年来,学院与华为、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国电电力甘肃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20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立实训基地14个,聘请企业兼职教师33人,汇聚起全员育人的强大力量。
从时间维度完善全过程育人机制
“端正入党动机是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石。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将‘小我’融入‘大我’,勇担使命。”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之际,作为甘肃省高校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之一,学院教授郭凌为新生讲授党课。
围绕入学教育、在校在读、毕业前夕3个关键时期,电气工程学院将“铸牢”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
在入学教育中,学院以一堂“专题讲座”启蒙思想,以一次“红色教育”凝聚力量,以一次“国家安全教育”筑牢信仰,以一次“朋辈引领”坚定理想,以一次“志愿服务”践行承诺,以一篇“学习感悟”坚守初心等“六个一”活动,深化新生入党启蒙教育。
“通过入党启蒙教育,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信心。”2024级自动化专业学生胥燕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
课堂和校园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在校期间,学院通过思政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教育、长才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国旗天天升 国歌天天唱”是西北民族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学院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2024级电子信息类1班学生哈小梅面对国旗,许下铮铮誓言:“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学院毕业生合影留念。王水江 摄
毕业阶段,学院打造帮扶式就业教育,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一人一策,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争取快就业、高质量就业。
“从第一次班会与各族同学结缘到最后一次班会大家依依惜别,在学校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我感受到了很多关爱。”该学院2021级毕业生马铭健说,“一直以来,学院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切实为学生办实事、谋出路,让我们在爱与温暖中成长成才。”
从价值维度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在一些学生看来,电气工程学院的课程专业性、理论性、科学性很强,课程内容枯燥,学习难度大,为此,学院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院学生参加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王叶南 摄
“原来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阐释程序迭代的原理,可以这么有意思!”2022级自动化1班学生谷佳兴在小组讨论时说。
此外,学院依托“石榴籽”创客基地,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精神。近两年,学院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12项、省部级“大创”项目7项,各类学科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每年惠及学生约800人次。
学院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新模式,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共建“铸牢”基地,常态化开展“铸牢”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走访入户、调研交流,我深刻感受到‘铸牢’主线在阿克塞的生动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研学实践团成员张梦凡在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分享交流会上表示。
“团结杯”拔河赛、“团结杯”篮球赛、“道中华杯”足球赛……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与实践阵地,对强健学生体魄、锤炼意志品质、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学院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在体育活动中融入“铸牢”元素,学子们在奋勇争先、团结拼搏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电气工程学院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落实到位,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深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院党委书记王振国表示,要继续发挥好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作用,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盘,以“大思政课”为引领,确保各族师生在思想上“一盘棋”、行动上“一股绳”,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