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坡原创
我不是很想太多谈论教育相关的话题。因为哪怕在一国之内,不同的家庭面对的教育问题是大不相同的。虽然很少有对现行教育满意的人,但大家的悲欢并不怎么相通。
比如刚才看到一篇报道《农村小学空了,城镇小学满了》,说的也是早已有之的现象:只要家境不太差的农村家庭,都把孩子送进了城读书。留在村小的孩子,往往是在家庭和社会竞争中已经被“筛选”下来的。村小于是越来越没落,甚至老师比孩子多。孩子太少,很难形成正常的班级氛围和社会化过程。
所以这篇报道的受访者呼吁:“教育公平不能只理解为’家门口有学校’,而要让孩子在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可是我却想到,那些进城念书的孩子,得到的教育就是令人满意的吗?
恐怕一边是放弃治疗,一边是过度治疗。就像一群人营养不良,一群人糖尿病、高血压。你没有办法跟吃不饱的人说低碳饮食的必要,但你心里也知道,饮食不节制会有怎样的危害。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城市家庭担心的教育内卷、孩子心理健康,放在广大国情下是一种富贵病。还有很多地方,那里的家庭求卷而不得,或者正在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到“卷得更好”的学校。
最可悲的当然是这样一些家庭,他们已经获得了最好的卷的条件,却依然卷中更有卷中手,从不思考教育的本位是什么,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只是没完没了地在金字塔尖上作困兽之斗。
这是一个烟囱形的社会结构,不管爬得多高,都依然只知道往上爬,直到化作烟尘。
所以指望不上那些看起来在上头的人,因为他们的心依然深植在泥潭里。
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的劲,拔着所有人进入一种巨大的集体无意识。比赛本身成了目的,比赛门槛越来越高,把许多人抛出了转盘。而留在场子里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开心。谈论开心就太见外了,哪用得上这么奢侈的词汇,大家都是病人,病情轻重有所区分罢了。
火车究竟在往哪里开,似乎没人知道答案,也似乎没人真正想要知道答案。大家只是拼命挤上去,上来之后继续拼命往前挤罢了。
要不咱停一停呢?看一看风景,想一想自己的前世今生。不,停下就输了,立马就会有许多人从我们身上踏过去。会输掉什么呢,没人能说清楚,但光是想到输这个字,就让我们痛苦万分。刚才谁劝我们停一停来着?那小子一定包藏祸心,不是敌人就是叛徒。
说实话我有时候会怀念普遍贫穷的岁月,那时候吃的苦还有一些明确可信的理由。
当摆脱了那样的贫穷与闭塞,我们依然选择自发吃苦,创造性吃苦,仿佛除了吃苦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打发生命的方式,这才真的让人绝望。
快乐一点真的会死吗?不快乐也不能让人永生。
我算来算去发现,这样一种集体踩踏局面的形成,只能归因于在我们的内心天平上,生活或者说生命本身太微不足道了。任何赢,不,任何可以让人联想到赢的苦,都可以轻易征服我们。
哪怕自己不能赢得实际的报酬,只要想着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一些不痛快,能给别人提高一些生存的难度,自己也能感到满足。许多的博弈不正是以这种逻辑发生的么?
我真害怕有朝一日我们又回到有必要的苦可吃的日子,那时候不觉得懊悔,反觉得亲切与安心,满世界告诉人:瞧,善于吃苦的人必得偿所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