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 杨志艳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说得好听是文静,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擅长跟别人打交道的“社恐”。或许是性格的原因吧,有些人便觉得我就是一个不太合群、喜欢独来独往的怪人。
我与姐姐活泼的性格大相径庭,小时候邻家婶子来我家借东西,正好母亲没在家,姐姐热情大方地为对方沏茶,还跟她有说有笑。母亲从外面回来后,邻家婶子当着母亲的面,把姐姐好一顿夸,说这个丫头聪明伶俐,待客有礼有节,招人喜欢,一看就是有出息的面相。
我打小不喜欢社交,也没有姐姐聪慧,还有些怕生,即使是对待看着我从小长到大的邻家婶子,我也不会太热情,如若她有事情问我,我也是问一句答一句。亲戚们觉得我与姐姐的性格反差极大,但母亲对此却向来不甚在意,轻描淡写地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态度来搪塞那些好奇的“七大姑八大姨”们。有一回,舅妈到我家里来串门,面对我这个“闷葫芦”很是忧心,于是倚门对着母亲说:“姐,你也不管管你家里的小妮子,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像个书呆子,也不喜欢跟同龄人一起嬉戏玩耍,以后离开父母自个儿咋生活?”母亲笑笑,对着舅妈说:“其实每个小孩子来到这人世间都是自带口粮的,千万别杞人忧天。为人父母者,只管为孩子提供一个茁壮成长的环境便是了。小孩子就跟小树苗一样,大人只管浇水、施肥,好好看护它。只要小树不长歪,就任其自由自在地成长就好了。”母亲的一番话让人信服。
后来,我索性做自己,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就喜欢找一些课外书来看,沉浸在那些或喜或忧的故事里。看到精彩之处,我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读到忧伤之境时,我又禁不住潸然泪下。长久以来,母亲早就见怪不怪了。那时我们的家境不算富裕,母亲靠着勤俭持家,省下来一些钱,留给我用来买书,还建议我用旧书与同学交换着看,这无异于帮我买到了更多的书籍,增加了我的知识储备量与阅读量。
上初中时,学校举办作文比赛,老师点名让我参加。记得那天,所有选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刚开始我特别紧张,攥着方格纸的手心里全是汗,大脑一片空白。于是我缓缓地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在空无一人的地方尽情书写,书里读过的那些故事与精彩的片段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再次睁眼便写得格外顺畅。我没有刻意地堆砌辞藻,只是把书里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想法结合在一起,汇成了自己的表达内核。经过评委组层层筛选打分,我很有幸地获了奖。在掌声中,我站在讲台上,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地朗读了自己撰写的那篇作文。散场后,我有些口干舌燥,于是快步前往教室,没想到身后有同学十分友好地递给我一瓶牛奶。自此,学校里再也没有人叫我书呆子了。
有一回,我把心中的故事洋洋洒洒地写了出来,发表在了本市的报纸上。随着作品发表次数的增多,我还结识了不少编辑老师与文友,他们给予我不少帮助,同时我还收到了一些读者的留言,他们说我文字里的烟火气最为动人。虽然我依旧不擅长社交,但我觉得并无不妥,我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母亲当年说的“自带口粮”——原来我在书页间积攒的那些感动,早已变成了属于自己的底气,不用刻意讨好谁,也能找到同频的人。
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位因材施教、顺势而为的母亲,她让我领悟到:安静不是缺点,喜欢读书也不是“不合群”,那些年读进心里的书,早已悄然为自己搭起了一座“桥”,让我既能守住自己的小世界,也能用文字走到别人的心里去。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