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供应链金融
近日,供应链管理协会(ASCM)发布了2026年十大供应链趋势,重点指出人工智能、劳动力演变、贸易动态、韧性及可持续性将相互作用,并重塑全球供应链。
1.人工智能:从“可选”变为“必需”
不出所料,人工智能正从供应链的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驱动力。
ASCM预计,到2027年,人工智能将成为供应链战略的核心;到2032年,它将变得不可或缺。
“人工智能不会消失,它将成为一项必备技能。”研究人员指出,“它将对预测、规划等环节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当气候事件影响数据时,人工智能将更像‘副驾驶’一样协助你开展工作。”
ASCM首席执行官亚伯・埃什克纳齐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他表示技术与人才必须协同发展,且在企业努力应对当前环境挑战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在情景规划方面尤为实用。
“如今,我无法想象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情况下进行情景规划,因为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巨大,且输入的数据来源分散,必须逐一考虑。”他说,“(人工智能)能让技术发挥其优势,也能让人专注于自身擅长的工作。”
2.关税长周期震荡:全球产业布局深度重构
关税政策的长期化与不确定性,正成为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关键“结构性变量”。不少企业因关税政策变化,已着手调整采购与生产网络,加速供应链的区域化与本地化布局。
比如位于布鲁塞尔的一家家具制造企业,从加拿大进口木材,在越南加工成家具后出口到美国。然而,随着关税政策的调整,该企业被迫转向区域化生产,选择在靠近美国市场的墨西哥设立工厂。
供应链管理协会首席执行官埃什克纳齐深刻指出,关税本质上是一种“政策型税收”,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供需层面。它不仅改变了商品的价格体系,还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全球供应链布局,加速近岸外包与本地化生产的进程。
同时,他强调,“中国花了30多年才成为如今的制造业强国,我们不可能在几个季度内就改变这一格局。”
3.自动化规模突围:仓储物流进入“无人化”深水区
随着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仓储物流的各个环节正被重新定义,效率与成本的天平发生着显著倾斜。
在智能仓储中,机器人拣选系统已成为提升效率的“秘密武器”。以亚马逊的Kiva机器人为例,它能够自主搬运货架至拣货员面前,大幅缩短了拣货路径,使仓库空间利用率提高30%,同时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施耐德电气的一家“端到端灯塔工厂”中,通过部署AI驱动的自动化仓储系统,该工厂实现了库存周转率提升4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67%的卓越成效。
供应链管理协会在汇报中指出,在部分市场,无人机和自动驾驶卡车有望将配送成本降低20%至40%。
这一趋势不仅预示着物流行业将迎来一场效率革命,也将重塑物流成本与服务体验的平衡公式。
4.敏捷性与韧性:既要“承受冲击”,也要“学会应变”
韧性与敏捷性一直是供应链的重要目标,但供应链管理协会强调,如今必须将二者视为互补关系。
供应链管理协会解释称,韧性是指从干扰中恢复的能力,而敏捷性则是指从根本上规避干扰的能力。
我们可以用拳击运动来理解这一点,韧性好比拳击手被击打后能够迅速重新站起来,继续战斗的能力;而敏捷性则如同拳击手在赛场上灵活移动,巧妙闪避对手攻击,让自己处于更有利位置的能力。
为了实现韧性与敏捷性的双轮驱动,企业需要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变革。
在战略规划层面,企业应摒弃传统的线性思维,树立全局观和动态观,将韧性与敏捷性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在组织架构层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机制,提高决策效率和响应速度。
在技术应用层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供应链的可视性、可控性和灵活性。
5.劳动力演变:填补数字技能人才缺口
这一议题在今年的趋势榜单中排名上升。
Randstad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虽然有75%的企业正在应用AI,但仅有35%的员工表示在过去一年中接受过AI方面的培训。
人才培养与技术投入应相匹配,但目前我们尚未做到这一点。
许多企业在快速进行技术投资的同时,存在一个脱节问题: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企业没有加强对员工数字技能上的投资。
人才是技术的使用者和创新者,缺乏与之匹配的技能培训,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甚至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
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技术的发展速度将远超企业对员工技能提升的速度,会给企业带来更多挑战。
6.端到端透明化攻坚:可视性从“一级渗透”到“全域覆盖”
如今,供应链端到端的高度可视性已成为“必备条件”。区块链、数字孪生和实时定位智能技术的应用,让企业能够监控多层级供应链的流转情况。
不过,尽管一级供应商的可视性已大幅提升,然而,在供应链的纵深领域,尤其是三级以下供应商,信息透明度仍严重不足,使得这一环节成为潜在风险的高发“盲区”。
如果你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又怎能解决问题呢?
展望未来,供应链可视性的竞争焦点将逐渐转向“下游可视性”的突破。如何打通经销商、零售商直至消费者的数据流,构建全链路的风险地图,将成为企业增强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7.网络安全:防御更大的攻击面
数字化连接在大幅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同时,也为网络犯罪分子打开了更多“突破口”,使得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合作伙伴都成为潜在的安全风险点。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传统的单点防御策略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攻击手段。企业亟需构建“生态协同防御”体系,从供应链的全局视角出发,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
建立供应商安全评级体系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供应商的网络安全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安全事件历史等多维度进行评估,为供应商进行安全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实施差异化的管理策略。
部署AI驱动的异常监测系统也是提升网络安全防御能力的关键举措。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这些系统能够实时分析供应链网络中的流量数据,及时识别出异常流量和潜在的攻击行为。
8.成本优化范式转移:从“削减成本”转向“创造价值”
成本问题仍是供应链管理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不过传统的以“削减成本”为核心的思维模式正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前瞻性和综合性的“价值创造”理念。
这种转变不仅是企业应对短期成本压力的权宜之计,更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已深刻认识到成本优化不能孤立进行,而是需要与敏捷性、可持续性等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这种融合思维的转变,促使企业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成本管理,通过创新的策略和手段,实现成本与价值的双重提升。
比如企业积极使用可回收包装材料,通过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在提升企业ESG评级的同时,也实现包装材料成本降低。
9.敏捷采购:灵活性优先
采购模式正从僵化、程序化的风险评估,转向更具动态性、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在半导体和制药等行业,这种敏捷性尤为重要——这些行业受地缘政治和资源限制的影响较大,供应链波动性强。
通过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实时跟踪原材料市场动态和供应商产能变化,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采购计划和价格策略。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和风险水平,一些企业开始建立“供应商弹性指数”。这一指数综合考虑了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库存水平、财务状况、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多个维度的指标,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分析,对供应商的供应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一旦指数显示供应商存在供应风险,企业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整采购策略,如增加备选供应商、提前储备关键物资等。
10.气候与循环性:从“合规门槛”到“竞争优势”
最后,供应链管理协会强调,气候行动与循环经济已不再是“可选项”。尤其是欧盟碳关税(CBAM)等一系列严格的气候政策法规,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创新转变,将气候行动融入供应链的核心战略。
同时,循环经济本身也正成为一种商业模式。例如,宁德时代通过“时代碳链”管理系统将碳减排目标嵌入电池生命周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优化。
不过,标准不统一、缺乏通用规范仍是该领域的主要障碍。
因此,建立统一、透明的可持续性评估体系迫在眉睫。通过统一标准,企业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识别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
同时,统一标准也有助于增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信与合作,促进整个供应链的绿色转型。
写在最后
十大趋势本质是技术重构、政策驱动、需求升级的交织映射:AI是底层引擎,韧性是生存基础,共生多赢是终极形态。
企业需打破线性思维,构建【技术赋能-组织协同-生态共生】的立体体系,让AI决策更贴近人性温度,让全球布局更兼顾区域韧性,让成本优化更融入价值创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