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ADHD防治 共筑儿童精神心理健康防线

来源:环球网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为儿童期高发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其科学认知与规范管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质量与家庭幸福。9月8日,由力品药业主办、人民健康平台支持的“关爱开学季—ADHD健康大家谈”在北京举行。现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郑毅、力品药业(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品药业)董事长叶英围绕ADHD的科学认知、精准防治策略以及家校医企协同守护儿童精神心理健康等话题展开探讨,为推动ADHD防治工作落地、筑牢儿童心理健康防线提供了专业思路与实践方向。

ADHD健康大家谈圆桌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常被大众简单归为“调皮”,却忽略了ADHD作为一种神经发育相关疾病的本质属性。“ADHD的诊断有着严格标准: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与多动冲动,且这些症状需在多个场合持续存在半年以上,对孩子的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同时还需排除由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引发的类似症状,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确诊为ADHD。”郑毅说。

当前,不少家长对孩子“好动”的正常范围及注意力的合理界限认知模糊。一般而言,儿童注意力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步提升:幼儿阶段,注意力通常仅能维持10~15分钟;随着年龄增长,注意力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到中学阶段,可达到20~30分钟,且能在课堂环境中自主调整注意力。

郑毅提醒,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契合儿童注意力发展规律,比如在40~45分钟的课堂中,穿插新知识讲解与互动提问,让孩子有短暂放松和“合理动”的机会,这才是科学的注意力培养方式。若孩子好动程度远超同龄儿童,比如,课堂上频繁离座、打扰同学,注意力水平明显低于对应年龄段标准,且症状持续数月干扰正常学习生活,家长需高度警惕,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排查ADHD。

及时干预对ADHD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郑毅介绍说,ADHD治疗方案需根据儿童年龄灵活调整:对于6岁以下儿童,其神经发育仍具有较大潜力,且存在行为训练等非药物干预的良好时机。同时,该年龄段儿童对药物耐受性较低、敏感度较高,因此药物治疗需格外慎重,应优先选择行为训练、发育强化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助力孩子逐步改善症状;6岁以上儿童则需积极开展药物治疗,同时搭配脑训练、行为干预等手段,构建全面的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行为训练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同样不可或缺。”郑毅认为,专业的行为训练能帮助孩子规范行为习惯,提升注意力管理能力;结合脑训练,可从多个维度改善ADHD症状。在此过程中,家长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方面,需正确认识ADHD,避免因认知不足拒绝治疗或不配合用药;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注意力发展规律,不盲目施加过高压力,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与休息时间;同时,需积极配合医生,监督孩子按时按量用药,切实保障治疗效果。

“为助力ADHD防治,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和探索。”作为医药企业代表,叶英从两大维度进行介绍:在药品研发与质量把控方面,针对家长普遍担忧的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问题,力品药业创新研发出了非兴奋剂类药物盐酸可乐定缓释片,通过采用极低剂量缓控释制剂技术降低用药剂量,实现药物24小时缓慢释放,减少服药次数,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把控药品质量,为儿童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上一篇:被90后的“极简养娃”惊到了!花很少的钱,也能带好娃
下一篇:女童6-18个月现雷特综合征症状,基因突变致语言退化需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